张可久·[越调] 天净沙
张可久
鲁卿庵中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
【鉴赏】 鲁卿是张可久的一位友人,是隐居山中的一位隐士。此曲通过对鲁卿隐居环境的描写,赞颂了他的高洁和脱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名为《鲁卿庵中》,作者自然先从鲁庵写起。鲁庵位于何处呢?它位于那远离人群的深山之中,那里四周长满了青苔,参天的古木挺拔屹立,直插云霄。远处的青山位于白云绿水之中,白云绕山,白云也变成青苔之色,绿水相伴,绿水更显碧透明净。在这青山绿水之间,在蓝天白云之下,在丛丛红叶掩映之中的那座简朴的小房,就是鲁斋。这里作者没有写鲁君其人,但通过这些鲁庵周围环境的描写,我们已经了解到鲁卿的人品。苍苔、古木表明人迹罕至,古木、苍云、红叶又体现出古朴、悠然与明净。能终日与青山绿水相望,与古木红叶为伴的人,当然非一般俗人,显然是一位优雅高洁、超凡脱俗的隐者。隐居深山,与世隔绝,有谁曾到?作者巧妙地以一个问句引出了自己,称自己为“探梅人”。显然此处的梅是喻指隐居的友人鲁卿。正因鲁卿人品高洁,所以才以清新高洁的梅相称。自己不畏路遥,一路行来,经过溪桥,前来探访友人。这个交代一方面表明了作者与鲁卿间的深情厚谊,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归隐是张可久曲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此曲借写友人的隐居生活又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曲。此外,此曲动静结合,画面感强,写人却又不直接从正面写出,而是通过写人物居住的环境从侧面来展现,作者情感的表露也很委婉、含蓄,这也是张可久曲作的一贯风格。
免费下载张可久·越调天净沙·鲁卿庵中 原文 赏析 鉴赏 译文 注释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天净沙:天净沙,曲牌名,又名“塞上秋”,属北曲越调,用于剧曲、套数或小令。全曲共五句二十八字(衬字除外),第一、二、三、五句每句六字,第四句为四字句,其中第一、二、五句平仄完全相同。此调主要有两种格式。正格为五句四平韵一叶韵,第一、二、三、五句为平韵,第四句叶仄韵;变格为五句三平韵两叶韵,第一、二、五句为平韵,第三、四句叶仄韵。偶有第四句不用韵者。代表作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等。天净沙,曲牌名,《太平乐府》注“越调”,用于剧曲、散曲套数和小令。因无名氏曲有“塞上清秋早寒”句,故又名“塞上秋”。朱彝尊《词综发凡》云:“元人小曲,如‘干荷叶’‘天净沙’‘凭栏人’‘平湖乐’等调,平上去三声并用……已为曲韵...
2、注释:注释是指解释字句的文字,也指用文字解释字句。可以是文字符号图片等多种形式。注释,是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为古书注释开始于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分得较细,分别称之为注、释、传、笺、疏、章句等。包含的内容很广。诸凡字词音义、时间地点、人物事迹、典故出处、时代背景都是注释对象。有脚注、篇末注、夹注等形式。古籍注释列在正文之中,有双行夹注和夹注。现代书籍注释列于正文当页之下,称脚注,亦称本面注;列于文章之后或列于书籍之后者称篇末注。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全书注文的编排一般要求统一,以便于读者查考。注释在教科书中应用广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现代学术作品中的注释一般分内容解释...
3、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出自枕书《博物记趣·尼克松总统与冰糖莲》:“这是比较文学中的佳话,且让文学家去赏析,这里不说下去了。”修辞:①夸张②比喻③拟人④反问⑤排比⑥对偶......2:修辞手法的作用词句表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现在在大学高中初中都要做赏析句子的题,可要怎么做好这一类题呢?现在我教大家几种方法,以便面对这种题时找不到主题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
4、鉴赏: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犹识别,辨识。《晋书·王戎传》:“族弟敦有高名,戎恶之。敦每候戎,辄托疾不见。敦后果为逆乱。其鉴赏先见如此。”谓赏识。唐李翱...
标签: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