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为政座右铭古诗汇合100条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诗句网 134 0

包拯为政座右铭古诗

  书端州郡齐壁【宋】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三年为刺史二首【唐】白居易

  三年为刺史,无政在人口。

  唯向郡城中,题诗十余首。

  惭非甘棠咏,岂有思人不?

  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蘖。

  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石灰吟【明】于谦

  千鎚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咏史【唐】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入京诗【明】于谦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碍阎罗话短长。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1、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鞅《商君书定分》

  2、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

  3、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刘禹锡《砥石赋》

  4、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韩非子,诡练》

  5、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饰邪》

  6、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

  7、公私不可不明,法制不可不审。——韩非《韩非子》

  8、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惟行而不返。——王勃《上刘右相书》

  9、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王安石

  10、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王夫之(明末清初)

  11、喜不可从有罪,怒不可杀无辜。——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喜怒》

  12、立法普法执法司法依法治国,公正公开公平公道秉公为民。——卢志勤

  13、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

  14、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天论》

  15、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子·有度》

  16、知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害民。——汉·刘安《说苑·政理》

  17、圣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陈亮

  18、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张居正

  19、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君书》

  20、立宪利于国,利于君,利于民。——清·郑观应

  21、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韩非《韩非子》

  22、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

  23、历法禁,自大更始,则小臣不犯矣。——苏轼《策别第六》

  24、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孝经·卿大夫章》

  25、政令必行,宪禁必从。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王符《潜夫论·考绩》

  26、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明法解》

  27、故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欧阳询《艺文类聚》

  28、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举天下惟法之知。苏轼《策别第八》

  29、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墨子·法仪》

  30、欲着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欧阳修《魏梁解》

  31、可行必守,有弊必除。——刘禹锡

  32、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人臣者援私以为公。——《管子·君臣上》

  33、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羲冠子·度一》

  34、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梁启超

  35、其知而犯之谓之故,意以为然谓之失。——张斐

  36、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沈家本(清)

  37、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韩非子·饰邪》

  38、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国语·晋语七》

  39、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汉书·王尊传》

  40、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三国志·诸葛亮传》

  41、先王以明罚敕法。——《易传·象传·噬嗑》

  42、执法如山,守身如玉。——金缨《格言联壁·从政》

  43、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

  44、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包拯《致君》

  45、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46、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三国演义》

  47、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管子·心术上》

  48、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49、设若上无道栓,则下无守法。——葛洪《抱朴子·判子》

  50、如平直必以准绳。——《吕氏春秋·分职》

  51、法不阿贵,绳不绕曲。——韩非《韩非子有度》

  52、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韩非子有度》

  53、宁正以逆众意执法而违私志。——桓范《政要论·为君难》

  54、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上不行法则民不从彼。——《管子·法法》

  55、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夏敬渠《野叟曝言》

  56、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钧刑殊则百姓惑,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汉书》

  57、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58、宪律制度必法道。——《管子·伍法》

  59、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韩非子·解老》

  60、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史记·循吏列传》

  61、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商君书·算地》

  62、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尚书·大禹谟》

  63、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天论》

  64、法者,天下之仪也。——《管子·禁藏》

  65、诛恶不避亲爱,举善不避仇仇。——《汉书》

  66、立法设禁而无刑以待之,则令而不行。——苏辙

  6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丘

  68、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69、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野叟曝言》

  70、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韩非子·解老》

  71、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无。——《三国志》

  72、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刘禹锡《天论》

  7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74、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者,不可乱也。——《黄帝经·经法·君正》

  75、法出于仪,威于义。——苏轼《王振大理少卿》

  76、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苏辙《上皇帝书》

  77、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刘恒

  78、诛禁不当,反受其央。——《马王堆汉墓帛书·国次》

  79、法者,公天下持平之器。——完颜雍(金世宗)

  80、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诸葛亮《论斩马谡》。

  81、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管子·法法》

  82、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使生者无德,死者无怨。——《文子·自然》

  83、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苏辙

  84、法施于人,虽小必慎。号令不虚出,赏罚不滥行。——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85、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举事不私,听狱不阿。——《晏子春秋·内篇》

  86、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董仲舒

  87、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史襄哉《中华谚海》

  88、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王安石《周公》

  89、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韩非子·奸劫弑臣》

  90、省刑之要在禁文巧。——《管子·牧民》

  91、不以私害法,则治。——商鞅《商君书修权》

  92、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

  9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孟子离娄上》

  94、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唐·吴兢《贞观政要》

  95、用赏贵信,用刑贵正。——《鬼谷子·符言》

  96、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欧阳修《纵恶论》

  97、法平则吏无奸。——《商君书·勒令》

  98、赏厚而刑,刑重而威,必不失疏远,不违亲切。——《商君书》

  99、言出为箭,执法如山。——李绿园《歧路灯》

  100、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唐·欧阳询·艺文类聚》

  免费下载包拯为政座右铭古诗汇合100条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包拯: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男,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贵。再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包拯廉洁公...

  2、古诗: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

  3、座右铭:座右铭是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右边的格言。是人们激励、警诫、提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历史上,许多中外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几乎都有自己的人生格言——座右铭。详细解释写在座位右边,作为警戒、提醒用的有教益的话。南朝梁萧统《文选·崔瑗(子玉)座右铭》吕延济题注:“瑗兄璋为人所杀,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铭以自戒,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义解一·支遁》:“僧众百余,常随禀学,时或有惰者,遁乃著座右铭以勗之。”白居易《 <右铭> 序》:“崔子玉《座右铭》,余窃慕之,虽未能尽行,常书屋壁。然其间似有未尽者,因续为座右铭云。”泛指可作为格言以自 ...

  4、汇合:汇合指(水流)聚集;会合,也指单层细胞培养中,所有的细胞的边缘都与其他细胞相接触的状态。huìhé动词(水流)聚集;会合:小河~成大河◇人民的意志~成一支巨大的力量。confluent单层细胞培养中,所有的细胞的边缘都与其他细胞相接触的状态。如果是严格贴壁依赖性细胞,由于没有未被细胞覆盖的培养表面可供细胞继续生长,故细胞会发生接触抑制而停止生长。这时,如果要进一步增加细胞量,必须进行细胞传代。聚集◎汇合huìhé(1)∶水流会合两条河流汇合成为一个湖(2)∶与…合在一起和他的朋友汇合(1).水流会合。明张养重《石钟山逢谈长益》诗:“石钟山枕彭蠡口,两钟对峙山绝陡。汇合江湖在此间,蛟螭日向山根走...


标签: 诗词鉴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