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杜甫的人和诗

诗句网 199 0

说说杜甫的人和诗-第1张图片-诗句网

  说说杜甫的人和诗

  文/天地间一怪人

  河南人杜甫,一直被描述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被称为“诗圣”,诗被称为“诗史”。真牛啊!闲来无事,随便说说杜甫的人和诗。

  一

  人物传记有一个毛病,多是把名人从出生呱呱叫到蹬腿死翘翘的整个过程呈现给读者,特别是把幼儿和少年时期也写得绘声绘色,似乎这也是名人成功的基石。这纯粹是扯淡,看到这些我总想吐。

  杜甫的少年时期咱不说了,只说成人之后吧。中国人的上进心,总体现在求取功名上,杜甫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开元二十三年,24岁的他参加进士考试落选。天宝六年,36岁的他又考了一次,还是不第。为了当官,他曾向韦左丞、鲜于京兆、哥舒翰等达官名人投诗干谒,结果石沉大海。用他的话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法子想遍,不行,干脆直接找皇帝得了。他竟3次直接给唐玄宗写自荐信,第一次皇帝没搭理他;第二次他马屁拍到位置上,天宝十年,玄宗行三大礼,杜甫苦思冥想献上《三大礼赋》,领导就喜欢搞个人崇拜,于是玄宗令他待制集贤院,杜甫同志喜极而泣,可惜上岗之后才知道这只是个虚名;第三次是天宝十三年,他又进《封西岳赋》,这时的玄宗皇帝已经被杨玉环迷得晕头转向,可能看都没看就放一边了。

  与其强求,不如坐等。天宝十四年,就是发生安史之乱那一年,“旅食京华”整整10年的杜甫当上了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负责看守兵甲仗器和库府锁匙,也就是个八品小官,时年他44岁。3年后,杜甫又当上了唐肃宗的左拾遗。广德二年,他当了严武节度使署中参谋,授职检校工部员外郎,被赐“绯鱼袋”,成为朝廷命官。“莫看江总者,犹被赏时鱼”,功成名就的他非常得意。杜甫是个理想主义者,幕府生活他根本就不能适应,于是干了半年就打了退堂鼓。

  人不能选择时代。杜甫的青年时代适逢大唐王朝由盛转衰,一些弊病早已显现,他不可能不察。然而,这个青年的仕途观念和忠君思想实在太牢固了,这就决定了他坚定地用一连串的希望去换取一连串的失望。再看,这种“执着”来自于他的家世。杜甫很爱面子,时不时把老祖宗拉出来,一个是晋朝镇南大将军当阳县侯、他的十三世祖杜预,一个是文学成就卓著的祖父杜审言,他对友人和孩子反复夸耀“吾祖诗冠古”。杜氏家族“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当官就是杜甫的一切。

  实际上,由官而文的转向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杜甫和鲁迅有点相似,不过鲁迅是弃医从文,两人的相同点是对现实现世的观察与思考,是对人生痛苦的深度体验和表达。“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杜甫经受丧子之痛、失家之悲、逃难之艰、漂泊之苦,这种强烈刺激给他的诗歌创作带来了深沉的灵光。

  二

  从安史之乱开始,杜甫就过起了颠沛流亡的生活。可以说,是战乱催生和深化了杜甫的诗歌创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这首诗是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由长安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探望妻儿时所作。“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抒发对普通百姓的真挚情感;“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和无尽失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直描战乱给自己家庭带来的苦痛。想想杜甫大小是个官儿,都遭遇如此,那么一般老百姓的生存处境就可想而知了。

  唐肃宗至德元年,45岁的杜甫被叛军俘往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当时长安沦陷,满目荒芜凄凉。困居长安期间,他写出了《春望》、《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等诗篇。我特别喜欢《春望》。起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立即给人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将花鸟人格化,强化这种亡国之悲的情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真实反映战争年代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的情况,写出了人们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百无聊赖,搔首踌躇,顿觉头发稀疏,几不胜簪,陡增悲哀。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诗虽好,人不好啊!40来岁苍老如此,实是悲哀。

  就在这种情况下,杜甫仍寄希望于皇帝。从长安逃离后,他跑到唐肃宗那儿当了左拾遗。谁知他上任不久,就因上书援救被罢相的房琯,触怒唐肃宗,差点掉了脑袋,后被放还鄜州羌村(今陕西省富县南)探亲。《羌村》三首诗被称为“还乡三部曲”,描绘了一幅“唐代乱离图”。“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逼真地将战乱时期亲人突然相逢时产生的复杂情感传达出来,杜甫常年不归,音讯全无,突然归来,妻子的泪水中充满惊讶、惊喜、辛酸和埋怨;“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连幸存都成为“偶然”,战乱带给百姓的痛苦和灾难何其之多;“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儿子担心父亲再度离家,于是每天守护在父亲左右,此情此景让人唏嘘;“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杜甫对国事家事的沉重忧虑影响四座乡邻,一声长叹意味深长,代表了黎民苍生、爱国志士的心声。

  乾元元年,杜甫被贬华州(今陕西省华县),任司功参军。在华州任内他依据所见所闻,创作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就拿熟悉的《石壕吏》来说。“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不是征兵,而是“捉人”,不是白天,而是“夜晚”,开门见山,含意丰富;“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受抓丁之苦,老百姓寝不安席;“史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呼”、一“啼”,一“怒”、一“苦”,于强烈的对照中渲染出县吏的蛮横;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告诉我们,她三个儿子当兵,已经死了两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再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请求县吏:“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最后老妇人被抓走;“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老翁是何心情,不言自知。这首诗实在精炼,无抒情,无议论,只叙事,但动人心魄。

  杜甫在华州不到一年时间,后弃官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后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省成县)到达四川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修建草堂,世称“杜甫草堂”,过起了“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的闲适生活,实际上还是很困窘的。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严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不料严武很快去世,杜甫只得举家漂泊。唐代宗永泰元年,54岁的杜甫由成都去重庆,写了《旅夜书怀》,寓情于景,感叹“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没想到自己却因文章成名,而宦途却因老病而被排挤,渗透着内心飘泊无依的伤感。

  大历元年,杜甫来到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在夔州所作诗篇中,《登高》最为出名。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杜甫的重阳节登高后的作品。“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渲染浓郁的秋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摹自然形态生动传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表明自己多年漂泊不定,迟暮之年又百病缠身,痛苦之情跃然纸上;“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杜甫因困苦和痛苦选择停杯,可见“潦倒”之甚。“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明人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在夔州也就两年,大历三年,杜甫又开始漂泊,辗转于江陵、公安、岳阳、长沙、衡阳,后贫病而卒。究竟怎么死的,至今没有定论。

  三

  杜甫一生写诗1500多首,其中以古体、律诗见长,由于其诗作多是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郭沫若说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很多专家都喜欢拿“沉郁顿挫”四个字来概括他的作品风格。“沉郁顿挫”是很形象,但它并不是评论者的创造,而是杜甫本人的自我定位。他在给皇帝的第一封自荐信《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我觉得,“沉郁”是就主题和情感而言,“顿挫”是就节奏和美感而言,涉及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评价事物,不宜戴一个帽子,概括就意味着遗漏。

  杜甫热爱读书,《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有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韦左丞指韦济,时任尚书省左丞。写此诗时杜甫37岁。37岁“破万卷”,有多少呢?唐代的书,一卷少则几千字,多则上万字,万卷书不过一亿字,相当于现在32开本500页的书300本的文字量,对如今来说不算多。汉代王充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所以,博览群书很重要,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尊严,知识就是形象。

  杜甫在写作上一丝不苟、勇于创新,甚至有点偏执。他在成都草堂,生活刚稳定下来,一日观锦江“水如海势”,作《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提出“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在给李白的诗中也曾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可见他的追求之高。不光杜甫这样,清朝顾文炜说“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袁枚也是“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鲁迅先生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看来,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是,我更欣赏任笔所之,自然而然,因为文章既体现功力,更体现灵性。陆游不是讲“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嘛,网上有不少名句都是偶然心得,传神且有趣。

  杜甫困顿流离,说明他在有生之年并不出名,并不成功,对他诗歌创作水平的认定都是后世的事情。后来的白居易、韩愈等才开始宣扬他的文学成就和美学主张。晚唐时期,杜甫直接影响了皮日休、曹邺、聂夷中、杜荀鹤等人的创作。宋朝的“江西诗派”十分推崇杜甫,王安石、陆游、文天祥也都有赞美之言。我以为,杜甫的成功秘诀就是在格律对仗中完美好装下了民生这个政治话题,因为在中国,任何时候,现实主义都不会过时。

  杜甫在客居秦州时曾作《天末怀李白》。当时李白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诗中有句话“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意思是说有文才者总是命运多舛,容易遭忌,一憎一喜,深刻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弱水与无奈。这是带有历史规律的,不可不察,不可不鉴。

  “不要崇拜哥,哥只是个传说”。杜甫就是杜甫,杜诗就是杜诗,你以为好就是好,不要听大话、随大流。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被称为杜诗中的典范之作,我就觉得有点过誉,或者说是谬赞。

标签: 杜甫的诗全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