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天祥的爱国诗歌

诗句网 490 0

  

论文天祥的爱国诗歌 -第1张图片-诗句网


  论文天祥的爱国诗歌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具有崇高气节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较有文学修养的爱国诗人,若单就诗歌的艺术技巧而言,文天祥的造诣不算很高,他前期的诗作与普通士大夫的作品并无多大区别;后期的作品,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熠熠生光,反而掩盖了其作品艺术技巧上的不足,甚至让读者觉得,在他激扬豪迈的诗作上使用技巧和追求修辞都是多余的了。那么文天祥爱国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是如何产生的?对后世又有何影响呢?下面,我们将从这三个方面作些简要论述。

  一、文天祥爱国诗歌的情感表现

  文天祥的诗歌创作,可以以德佑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德佑以前,是一般文人的诗,虽然这期间也有一些抒发忧时伤世或揭露统治集团矛盾和罪恶的诗篇,但更多的却是题咏匆匆、应酬琐碎之作,无异于一般调文弄墨的文人之所为。从德佑起,艰苦的战斗和苦难的命运使文天祥的创作出现了升华,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大都能有为而发,为了坚定抗战意志、鼓舞抗战情绪,他将自己满腔爱国热情和为祖国斗争到底的决心都熔入了作品里。

  1、德佑前的诗歌

  文天祥二十一岁中状元,这之前他主要集中精力于应制举考试的准备上;中了状元后,世人仰慕,求他题诗赋文的人纷至沓来,徒增了许多应酬之作。据统计,文天祥在德佑前的作品,流传至今的约近二百五十首,其中赠相士、道士、谈命、问天等的诗篇约有五十首,庆贺、凭吊、赠别等应酬之作,约百首,共计占了五分之三,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其存诗的质量。

  即便如此,文天祥在德佑之前仍然有很多佳作。他每遇登临写怀,就在作品中抒发其“死不愧庐陵”(《元夕》)的爱家亲情和“近来又报秋风紧,颇觉忧时鬓欲斑”(《题碧堂落》)的忧患意识。文天祥不愿意自甘享乐而消磨意志,也从不在他的诗中作无病呻吟以发个人牢骚。即使在他被罢官归隐文山的时候,还念念不忘“青春岂不惜,行乐非所欲”(《山中感兴》之一)与“桑弧未了男子事,何能局促甘囚山”(《生日和谢爱山长句》),并一再表示“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夜坐》)的雄心壮志。这种奋发有为的思想和以身报国的决心,跟当年楚国大夫屈原忧时伤世的心情是极为相似的。

  文天祥早期的诗歌创作遵循的是江西诗派的风格,“化巧为拙,宁朴毋华,以故为新”,不过他从不刻意求奇造硬,学作“秋虫噫寒草”式的苦吟,而是常常具有“丈夫开口即见胆”那样坦白率真的风格:“簸扬且听箕张口,丈夫壮气需冲斗”(《生日和谢爱山长句》);也不刻意于模山范水的工巧刻画,追求那些“以心会心”的隐约韵致,而是以拙为工,着重于触景生情,如:“修复尽还今宇宙,感伤犹记旧江山”(《题碧落堂)。“去年白鸟集,今年黄鹄飞。昔为江上潮,今为山中云;江上潮有声,山中云无情。”(《山中感兴》)“夜阑拂剑碧光寒,握手相期出云表。”(《生日和谢爱山长句》)等都是情志与景地相映发的典型例证,充分表达了自己崇高的志节。不过这些诗歌还只是作者忧时伤世的作品,其英雄肝胆并没有获得充分的展现。

  2、德佑后的诗歌

  德佑以后,文天祥由于所处社会环境急剧变动,并亲身体验到了亡国的惨痛,他的爱国思想的深度和强度尤为强烈。他这一时期的诗作不再象一般文人所作的那样专用文字技巧博得读者欣赏,而是用喷涌奔流的感情去感染读者,因为德佑以后他的诗歌是用沸腾的热情与模糊的血泪写成的。文天祥是在五坡陵被俘的,其诗歌也恰好可以以五坡陵为界限分为前后两期。五坡陵被俘前的诗歌主要反映了他百折不挠坚苦战斗的爱国精神,五坡陵被俘后的诗作则更侧重于表现他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1)五坡陵被俘前

  在这个时期,国家的复兴尚存希望,虽然文天祥这期间自己遭遇了种种挫折,历经种种艰险,但他一直抱着生死以之的坚毅精神,乐观无畏地奋勇前进,这一时期的诗也正是体现了他“何日洗兵马,车书四海同”(《题黄冈寺次吴履斋韵》)的统一祖国的宏愿和“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扬子江》)的忠贞爱国情操。他赴北营议和时,不仅敢于和气势汹汹的元丞相伯颜作面对面的斗争,“若使无人折狂虏,东南那个是男儿!”(《纪事》)而且在敌营里痛骂了投降元人的南宋大臣贾余庆、刘进等人,“袖中若有击贼笏,便使凶渠面血流”(《纪事》)。他说:“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余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指南录后序》)在这场出生入死的斗争中,他随时想到的是“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即事》),毅然决然地负起了“存亡国,继绝世”的艰难责任,用他的诗来说,就是“祖逖关河志,程婴社稷功”(《自叹》)。当他才从镇江脱出虎口逃到真州,便有《议纠合两淮复兴》那样充满胜利信心的诗作,后来在空坑惨败后,形势日蹙,转徙于闽粤边境,他仍能在“征夫行未已,游子去何之”之后发出“正好王师出,崆峒麦熟时”(《即事》)的豪言壮语。

  (2)五坡陵被俘后

  文天祥亲见崖山行朝覆灭了,跟他多年共患难的战友全部壮烈牺牲,他的兴复国家的志业已告破灭。但他在志业破灭之时并不垂头丧气,相反的,他的歌声比以往更加的凄厉而高亢。他在被俘北行经过南康军时还高唱“乾坤未歇,地灵尚有人杰”(和东坡《酹江月》),更有“杀我混同江外去,岂无曹翰守幽州”(《纪事》)的声声呐喊,将希望寄予后来人,“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和《驿中言别》)。然而国破家亡后的悲凉身世是难以掩饰的,“昨岁犹潘母,今年更楚囚。田园荒吉水,妻子老幽州”(《生朝》);悲痛的心情是难以言喻的,“遗老犹应愧蜂蚁,故交已久化豺狼”(《赣州》);“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金陵驿》)更表现出一种永离故国乡土的沉痛心情,身居“国破山河在”的情境,作者念念不忘的不是个人的生死存亡,而是祖国遭受侵略的耻辱和仇恨,诗尾表达了无比坚强的意志:我死在燕京后,也要变成啼哭出血的杜鹃,回到江南来。真是扣人心弦,字字血泪。尽管国破家亡是极其悲痛的,但是文天祥并没有过分沉湎于对家国的哀思之中,而是坚信这种民族压迫势力的猖狂只是暂时的,并下定决心,“不应留滞久,何日裹籧篨”(《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要以一死激励群众奋起抗争,增强人们对民族压迫者的仇恨,他在北上燕京的途中,一路歌咏中原壮丽的山河与历史上杰出的人物,分别写出了《怀孔明》、《刘琨》、《祖逖》、《颜杲卿》、《许远》等诗篇,通过对这些忠肝义胆历史人物的歌颂,激发起人们的爱国热情,并表达了自己的爱国志节--“宋故忠臣墓,真吾五字铭”。他在《白沟河》里说:“天地垂日月,斯人未亡时。文武道不坠,我辈终堂堂。”既表现了其坚持民族气节的自豪感,也表达了他对民族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正气歌》中“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不怕牢狱中种种污秽腐臭气息的侵袭,生活安然无恙,精神怡然自得,从容自然地展示出作者崇高的精神面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更加义正词严地表白出作者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是诗人一支满腔热血忠君爱国的正气之歌!总之,德佑以后,文天祥的诗歌是一面观照荣辱的双面镜--使苟且偷生者羞耻,让舍身取义者光荣。

  这里,有人肯定会想:文天祥如此坚贞的民族气节和 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知道,它决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同文天祥自小生活的环境及其家庭背景分不开的,当然,也是与其自身的思想觉悟密不可分的!

  

论文天祥的爱国诗歌 -第2张图片-诗句网


  二、文天祥爱国诗歌的思想渊源

  文天祥自小出生在江西庐陵一个地主家庭,他的父亲革斋藏书很多,据文天祥在他的《先君子革斋先生事实》中说:“先父嗜书如命,整天躲在书房里茶饭不思,夜寝不眠,那些书卷堆积如山,每本书都是他亲自标示排列,经、史、子集秩序井然,无一本混乱。”足见革斋先生热爱读书,精细而又广博。革斋先生自己博学多识,同时更重视孩子们的学业,除了自己亲自教习外,还四处寻找名师训教。当时很多知名的老师都在文家授过课,其中包括当时以品德操行、宗法儒道闻名州郡的欧阳守道,欧阳守道号巽斋,乃是理学巨擘朱熹的再传弟子。在众多老师中,文天祥对尊师欧阳守道是十分敬慕的,其《祭欧阳巽斋先生》文中记载:“先生的心怀,真挚如赤子,宁愿别人议论他迂腐,宁肯别人嘲笑他好骗。先生的品德,慈爱如父母,总为人们的冷暖而忧虑,总为人们的温饱而担心……”又其《贺秘书欧阳巽斋先生迁居》中说:“天下经纶犹一室,时人尚敢说吾迂。”足见文天祥对欧阳守道的品德操行及学识都是十分倾慕的。可以这么说,文天祥在其青少年时期,受父亲和欧阳守道的教育影响是很大的,词章记诵之学可能要归功于他的父亲,在敦品励行方面,则主要得益于欧阳守道。

  文天祥5岁时,就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其好友邓光荐在其《文丞相督府忠义传》里详细描述说:“夜呼近灯诵日课。诵竟,旁摘曲诘,使不早恬,以习于弗懈。小失睡,即示颜色。虽盛寒暑,不纵检束。”我们可以想象出当时的情景:无论寒暑变迁,文天祥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稍有懈怠,就要受到父亲和老师的训斥。自幼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耳濡目染,文天祥除了饱读诗书、潜行力学外,还初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儿时爱读忠臣传,不谓身当百六秋”(《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而在《宋史·文天祥传》中也有记述,有一次,年轻的文天祥去庐陵学宫游览,看见学宫祠堂内供奉着三名乡贤:欧阳修、杨邦、胡铨,这三个人死后都被朝廷谥为“忠”,移入祠堂受人供奉,“三忠祠”遂成。文天祥欣然慕之,激动万分地说:“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可以看出文天祥青年时代就怀着一颗忠君爱国之心,希望自己逝后也可以进入“三忠祠”,成为人们崇敬的榜样,祭祀的对象。

  青年时期的文天祥并不是只会埋头读死书,他还用自己的一双智慧的眼睛观察着周遭世界,他看到了人民的疾苦、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南宋王朝的统治危机,心里早早地种下了忧国忧民的情思。这充分体现在理宗宝佑四年的殿试中,他所作《御试策》以《周易》中的“生生之道”为核心观念,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阐述了“法天地之不息”的精神,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希望朝廷和皇上都能积极有为,解民怨,消困难,为天下百姓谋幸福,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虽然这些言论主要是为了挽救宋朝统治权的危机所发的,但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人民疾苦与政治腐败。

  文天祥一生宦海沉浮,留下了许多壮丽的诗篇,而且在平时的创作中很注意以诗记史、以诗抒怀。纵观他的整个诗歌创作,可以说,正是其光彩照人思想品格的成长过程,也是其政治生涯的真实记录,那一篇篇反映其政治得失、抒发其感情起伏的诗章,对其当世及后世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论文天祥的爱国诗歌 -第3张图片-诗句网


  纵观整个南宋的覆亡,可知那是一段极为惨痛的历史。统治集团为了保持苟安享乐的生活,步步退让,不惜将锦绣河山俯首帖耳地送给元人,但是以民族英雄文天祥为代表的爱国诗人为挽回覆亡的命运,寸土血战,百折不挠,直到战败被俘,仍然誓死不屈表现出极为光辉的爱国主义精神,其诗歌正是他战斗生活的真实记录,爱国精神的自然流露,受他精神思想的感召,许多南宋移民诗人也都隐居守节,不仕异族,表现出了不和元统治者妥协的精神。当然文天祥毕竟是生活在距今六七百年前的一个封建时代的统治阶级人物,时代和阶级规定了他的许多缺点和局限,也同样不经意地在他的行事和作品中流露出来。

  但我们无法否认和贬低这位伟大政治家和诗人的价值,正如我们无法否认那首《过零丁洋》,因为诗中的悲怆激奋、大义凛然,已经传诵千古,成为鼓舞后代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格言;我们也无法否认《正气歌》是一首感情强烈、笔墨淋漓的好诗,因为它充分反映了文天祥这位民族英雄的忠义情怀和英雄气概,字里行间充满了昂扬的战斗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让我们深知作者这种“正气”是植根于中华民族坚持正义、敢于斗争的传统精神之中的;我们更无法否认《指南录》和《指南后录》中那一百多首绝句,因为它详细地记述了作者苦难危险间不容发的经历,表现出民族大义万古不磨的气节,它已载入史册,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学遗产,最现实的爱国教材。

  文天祥的爱国诗歌是以其真挚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热情炙烈的精神气质见长的,其犹如一颗燃烧着火焰的星子,在我国古典诗歌艺术宝库中发出璀璨耀眼的光芒,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进的导航星!

  参考书目:

  《宋八大家绝句选》261-302页 熊柏畦选注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88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128、129页 罗宗强、陈洪编选择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0年版

  《文天祥全集》 文天祥著 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5年版


标签: 文天祥 爱国诗歌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