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凸显意象

诗句网 161 0

  [摘要]古诗词蕴含丰富的意象,将形象美、意境美与语言美融为一体,不仅诗中有画、有情,而且闪烁着美的光芒。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凸显古诗词的意象,不断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在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凸显意象

 [关键词]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意象;辨析;整合

  学习古诗词,是学生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中华民族古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这些经典文化一脉相承、博大精深。学习古诗词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夯实学生的文化根基有着重要作用。古诗词蕴含着无尽的内涵和高远的意境,学生只有进入较高层次的读诗境界,才能领悟到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效凸显古诗词的意象呢?现在,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些思考和体会。

  一、学会辨析,准确把握

  诗词作品常常有很多种意象蕴含其中,有些意象相对芜杂,正是这些意象构成了唯美的意境,而一些意象的本体在今天已远远超越了这个意象本身,它们被历史与文化赋予了多重含义。例如词人常用“泪”字来表达感情,如“旧时衣袂,犹有东风泪”,这是伤春之泪;“残日出门时,美人和泪辞”,这是伤别之泪;“酒入愁肠,作化相泪”,这是怀旧思乡之泪……对于这些意象,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辨析,准确把握诗词的主旨。

  二、同一意象与同一主旨的对比

  “望月生情”是中国人特有的普遍心理。如笔者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备课时对“明月何日照我还”中的“明月”作了一番思考:“为何诗人要用‘明月’这个意象呢?”笔者思考后发现,“明月”在很多诗人的笔下都不一样:“明月”在张九龄笔下是情人眼中的相思;在张若虚笔下是历史沉思;在李白笔下是剪不断的乡愁;在苏轼笔下则是对人生意义的追问。这时,结合王安石写《泊船瓜洲》的背景,不难理解王安石的“明月”承载的是诗人无边无际的乡愁。因此,教学过程中,我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反复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之后,便把问题抛给学生:“诗人可写的景物很多,但为什么只写明月呢?”思考一会儿之后,有学生答道:“因为诗人思念家乡,‘明月’代表团圆。”有学生则吟起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紧接着,我问学生:“由月亮引发乡愁的诗我们之前学过哪一首?”立刻就有学生想到了《静夜思》。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泊船瓜洲》与《静夜思》进行对比诵读。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感受到音韵、意境之美,而且对“明月”这个意象所承载的思乡含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主旨相同、意象不同的诗歌需整合

  古诗词教学中,遇上主旨相同、意象不同的教学素材时,需要教师进行整合教学,并引导学生参读其他作品,将两者进行对比诵读,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时,学生理解了送别诗的共同特点是表达友人离别的感情后,我补充两篇作品《赠汪伦》及《芙蓉楼送辛渐》。基于此,我引导学生把重点聚焦在四首诗所表现的送别方式上:汪伦踏歌送李白,李白黄鹤楼目送孟浩然,王维以为元二酒饯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千叮万嘱。这四个送别方式含有四个不同的意象:踏歌、目送、劝酒、话别。教学过程中,出乎我的意料,之前学生学古诗最难做到的是与诗人同情同理。但是,进行这样的整合阅读,大大拓展了古诗解读的文化背景,丰富了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词内容。

  四、不止于意象,走进意境

  中国古诗词讲究的是“一砂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境界。因此,古诗词教学中,只有不止于意象,走进意境,才能更好地凸显意象。还是以意象“月”为例, “望月生情”这在古诗词中出现很多,李白有《静夜思》《关山月》《峨眉山月歌》《月下独酌》,杜甫有《月夜》《月夜忆舍弟》,李商隐有《霜月》……其中李白的《静夜思》家喻户晓,三歲孩童都会背,这首小诗只是用简单的语言来写远客思乡之情:秋月分外明亮,也特别清冷。对于孤身在外的人来说,最容易触动思念之情的是月夜,诗人突然觉得眼前的月光好像一层厚厚的秋霜。或许是突然的发现,连诗人都觉得很惊讶。然而仔细一看,原来是皎洁的月光,诗人向天空望去,凝视着天上皎洁如素的寒月,不知不觉中伤感之情袭上心头,低下头来,深深地陷入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这是何等的意味深长,何等凄美的意境。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想象,反复引导学生感受伤感——思乡——凄美的意境。

  总之,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古诗词鉴赏水平,坚持宏阔的课程观,通过比照、参读、整合等教学方式,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地积累对古诗词中意象的感悟。

  (特约编辑木清)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jiāoxué当“教(jiāo)学”的“教”读作第一声(阴平)的时候,“教学”是动词,意思是教书,即:教学生学习功课。这里的“教”是动词,意即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如:教课、教唱歌、教小孩儿识字、师傅把技术教给徒弟。jiàoxué当“教(jiào)学”的“教”读作第四声(去声)的时候,“教学”是名词,意思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譬如“教学相长”一词,指的就是教师通过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不但使学生得到进步,并使自身也得到长进(提高)。“教”读作第四声时,除作使令用词或作姓氏外,在现代汉语里一般不单独使用,通常需和其他语素一起构成合成词后方能表情达意,如:动词中的“教导”、“教育”、“教化”、“教诲”、“教改”、“管教”、“... 360搜索更多如何在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凸显意象»

  2、意象: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多用于艺术通象。根据说文解字来说,意象是意思的形象。“出于更好的理解可以说是在大脑里的意思图象”。意象通过抽象、通象等来产生更有深度的意象。意象是人类大脑意识活动的产物。现代西方文学流派。20世纪初由英美等国青年诗人在伦敦组成,他们受东方古典诗歌的影响,提倡一种“坚实”的文风,强调用客观的准确的意象代替主观的情绪发泄。庞德在《诗刊》上发表纲领,声称应当描绘“意象”即“一种在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集合体”,“准确的意象”能使怀疑找到它的“对应物”要求观察精确,表现具体而简洁,不加渲染,不带任何一般化的评论,用词平易,题材不拘,格律解放,是对英国维多利亚朝代陈腐和含糊诗风的反驳。其浓缩、凝练诗情,藏而不露却又容易感受的特色,对欧美现代文学创作和批评有较大的影响。但其意象在容量和深度上的拘谨,又限制了感情的抒发。代表人物还有杜丽特尔、奥尔丁顿等。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

  3、古诗词: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古诗,即中国古代的诗歌,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其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从广义上说,中国古代诗歌包括古代人所作的诗、词、散曲等;从狭义上说,古诗仅指古代人所作的古体诗、近体诗。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词。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散曲。一种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行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按有无...

  4、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


标签: 诗词鉴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