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的古诗 题西林壁古诗大意

诗句网 224 0

题西林壁的古诗 题西林壁古诗大意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所作的。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但又是一首哲理诗,以下是小编跟大家分享题西林壁古诗大意,欢迎大家阅读!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这是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的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面的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识庐山真面目》取苏轼《题西林壁》诗意,用图像化方式来刻画从正面、侧面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之所以无法辨认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的缘故。游山如此,为人处事也要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才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4张)【规格】0×0×0㎝【技法】微画雕【年代】1989年【编码】S052微画雕《不识庐山真面目》取苏轼《题西林壁》诗意,用图像化方式来刻画从正面、侧面;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苏轼《题西林壁》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我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庐山,山体呈椭圆形,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画面展现:微画雕:不识庐山真面目(5张)远处看庐山,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

  2、大意:大意拼音是dàyì,为谓某物体的大体意思;疏忽﹐不经意或疏忽;不注意。dàyi(粗心大意的意思时“意”读轻声)【词目】大意【拼音】dàyìdàyidàyi(粗心大意的意思时“意”读轻声)【释义】大概的、主要的意思;要义。例如:段落大意。大志。谓疏忽﹐不经意;不注意。例如:粗心大意。【示例】由于他的大意,导致这项工程不能按照计划完成。粗心大概的意思;要义。《管子·宙合》:“苟大意得,不以小缺为伤。”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粗知大意,又不委曲。”宋苏轼《礼以养人为本论》:“夫礼之大意存乎明天下之分,严君臣,笃父子,形孝弟而显仁义也。”《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六回:“书中大意云:‘某久有献城之意,奈不得其便。然赵王已十分畏惧,倘得秦王大驾亲临,其当力劝赵王行衔璧舆榇之礼。’”蔡东藩《清史演义》第二回:“旋探知尼堪外兰已窜入明边,乃回赫图阿拉城,修书致明朝边吏,书中大意,是请归祖父丧,及拿交尼堪外兰。”巴金《文学的作用》...

  3、西林:1938年,云南大学增设农学院并设森林系。院址在昆明市呈贡火车站碓臼村。1946年冬,云南大学农学院迁回云南大学本部旧址——原农新村(现称)。1958年,云南大学的农学、林学两系分出,单独成立昆明农林学院,并增设森林工业系,院址在昆明市北郊黑龙潭。1960年,在林学与森林工业两系的基础上建成云南林学院。1962年,由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云南林学院下马,又与农学院合并为昆明农林学院。1969年夏,昆明农林学院迁到云南省宾川县;同年冬,昆明农林学院的农学、林学、畜牧三个系迁往寻甸,与云南农业大学合并。1973年初,云南农业大学的林学系从寻甸迁来温泉秋木园,与下迁来的北京林学院合并成立云南林业学院。林学系仍保留原建制,改称亚热带林业系,当年开始招生。1979年,北京林学院部分迁回北京,林业系七七、七八两级的学生随北京林学院回北京。留下部分仍作云南林业学院继续办下去,规模仍旧不变。1983年,经林业部、教育部批准...

  4、古诗: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


标签: 诗词鉴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