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之东隅失之桑榆诗句55句

诗句网 258 0

得之东隅失之桑榆诗句

  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

  6、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史记》

  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8、不可同日而语。——《汉书》

  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10、穷则变,变则通。——《易经》

  1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12、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1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14、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15、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16、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17、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18、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

  19、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20、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21、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2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2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

  24、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25、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2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2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28、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史记》

  29、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3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32、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3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3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3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36、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37、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3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39、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4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4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4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4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4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4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46、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史记》

  4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48、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49、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曹学

  50、百闻不如一见。——《汉书》

  5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5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5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54、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55、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汉·韩婴

  56、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

  57、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58、举大事者,不忌小怨。——《后汉书》

  59、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60、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6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6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6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64、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65、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旧唐书》

  66、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

  67、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68、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69、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70、学无止境。——荀子

  7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7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7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增广贤文》

  7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75、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

  76、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其然。——崔颢

  77、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李白

  78、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

  79、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杜甫

  80、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杜甫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后汉书:《后汉书》,是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史类文学作品,属“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汉朝东汉时期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例如,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后汉书《后汉书》是历史类文学作品,全书主...

  2、旧唐书:《旧唐书》属于史类文学作品,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作品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署名后晋刘昫等撰,实为后晋赵莹主持编修。被列为“二十四史”之一。唐朝历代都修有实录。自唐初以来便在实录基础上撰写国史,以吴兢、韦述所撰最为有名。吴兢撰成《唐书》六十五卷(一说九十八卷),韦述又补遗续缺,撰成国史一百一十二卷。此后,柳芳等人又有续作。但武宗实录不全,以后历朝实录没有修成,史事缺略。后梁、后唐两代都曾下令广泛征集唐史资料。后晋时,贾纬以所搜集的遗文和故旧传说等,编为《唐年补录》六十五卷。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当时的宰相赵莹负责监修。他挑选文士,拟订了完整而庞大的搜集资料和编写工作的计划,写作是在唐国史的基础上,利用当时所收集的晚唐史料加以缀...

  3、刘禹锡: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于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后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杜佑的信任与器重。杜佑入朝为相,刘禹锡亦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会昌二年(842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刘禹锡的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刘禹锡,自称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

  4、文天祥:文天祥:中国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文天祥:198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文天祥:2002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文天祥:2018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文天祥:1996年知书房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文天祥:1996年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文天祥:2003年金盾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文天祥:1993年新蕾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文天祥:2003年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文天祥: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丛书...

  5、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一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儒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吕氏春秋》(7张)《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吕不韦重要的巨著,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前夕。其书“基本上以儒家为宗,取各家之长而弃其短,所以能成一家...


标签: 诗词鉴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