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谭嗣同的《潼关》

诗句网 349 0

古诗赏析:谭嗣同的《潼关》

  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 湖南浏阳人,戊戍变法的著名人物,也是为变法而牺牲的戊戍六君子之一。他30岁前因为经常随父赴任而到处迁徒,也因此而游历天下,广交朋友, 砺磨出卓尔不群的独特气质。他1898年在湖南提倡新政,参与创办“南学会",同年秋天入京,担任军机处章京,直接参与变法维新。不到一百天变法失败,谭嗣同拒绝逃走,坐以待捕,从容就义,年仅33岁,他的诗多抒写济世救国之大志,慷慨激昂,雄健刚遒,呈现出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俗话说“诗言志",《潼关》这首绝句,就是他在年仅14岁的时候谱写出的一曲高歌。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经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了这首诗。

  潼关,在陕西省潼关县北,踞陕西、山西、 河南三省之要冲,古为桃林塞,东汉时设潼关, 这座雄关险隘,踞坐山腰,下临黄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东西交通之要塞。

  下面我们就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谭嗣同起句便见不凡,大处着眼,一下子就把整个潼关城围拢在笔下:“终古"二字,从时间着手切入,使全诗顿时呈现出历史的苍茫感;“高云”则由虚而实,转写眼前之景;“簇”的意思是簇拥、环绕,写出了城关上浮云的围聚不敗。对于写城来说,“不言高而自高”。至此,我们眼前便可浮现出一幅鲜明的图画:高高的潼关城雄踞着,顶上浮云盘绕,仿佛亘古以来就是如此,多少人世沧桑过去了,这片片云团却像一直在那里,冷眼看着世间的轮转变幻 ……

  如果我们再联系一下传统诗词中“云”的意象,就会发现,此处的云,既是实写,也是虚写。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里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高适《别王彻》 有 “赠君千里心,浮云暗长路”,杜甫的《登楼》里有“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可见,浮云的意象历来多含贬义,象征着阻隔险难,又如同人心中的郁郁愁绪,挥之不散。谭嗣同写此诗时,正值国家内忧外患,而他本人又是自幼丧母,为父妾所虐,备尝孤苦之味,故此句的浮云又何尝不可理解为家国的云翳高簇在他心中而投下的阴影呢?

  第二句作者把高远的视线收拢回来,由静入动,“哒哒"的马蹄声由远而近,划破了古老关隘的寂静,也把诗人的形象推到我们眼前:谭嗣同,这位少年豪杰,是如此意气风发的扬鞭策马,疾驰而来,那跃马山岗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那股少年的豪气扑面而来。全句有声有色,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画面中少年的勃勃英气和飒飒英姿一扫第一句的暗晦而激活了画面的亮色,也为三四句的抒写怀抱,自然而然地作了铺垫。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作者从第二句的抒写时令和行程转入对山河的描绘, “河"指黄河,浩浩荡荡的黄河一过潼关,便从峡谷一下流入辽阔的平原,这大河已经在旷野中奔腾了还深感到束缚!这是多么狂放不羁的思想啊,放在今天可能觉得没什么,但是放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样的思想就让我感到非常惊奇,尤其是这诗出自一个14岁的少年。

  第四句则是通过写山峦的险竣挺峭来寄寓诗人的铮铮铁骨和磊落奇气。山岳一入潼关就不知道平坦为何物了!因为潼关境内尽是连绵起伏的崇山竣岭,哪见平坦低矮的山丘呢?作者胸中的块垒至此喷薄而出:他是多么的渴望无拘无束、不受束缚的奔腾向前,哪怕是开阔的大野也一概抛开,因为那终究会阻挡他浩荡激流的勇往直前。这不正是自由意志的宣言、冲决罗网的心声吗?

  自古胸怀大志的英杰之士都好以山峰自许,当然,一旦髙超脱俗,则势必“树大招风",遭众人嫉妒,所以龚自珍感伤道“一山突起丘陵妒”;康有为也曾感叹说“髙峰突出诸山妒”。饱读诗书的谭嗣同自然明白这个,但一向身负大志的他渴望的就是轰轰烈烈干一番亊业,至于个人毁誉乃至性命又岂在所惜?这种勃勃英气,在他丁丑年(1877年,年仅13岁)除夕撰写的联语中同样可得到印证:“除夕月无光, 点一盏灯替乾坤生色;今朝雷未动,击三通鼓为天地扬威!”渴望替乾坤生色、为天地扬威的他,当然是宁肯当那风吹雨剥的髙山,也不愿去做那平庸低俗的丘陵啊!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纪末,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出自枕书《博物记趣·尼克松总统与冰糖莲》:“这是比较文学中的佳话,且让文学家去赏析,这里不说下去了。”修辞:①夸张②比喻③拟人④反问⑤排比⑥对偶......2:修辞手法的作用词句表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现在在大学高中初中都要做赏析句子的题,可要怎么做好这一类题呢?现在我教大家几种方法,以便面对这种题时找不到主题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

  2、潼关:潼关,地理名词。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乾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潼关设于东汉末,当时关城建在黄土塬上,隋代南移数里,唐武则天时北迁塬下,形成潼关城旧址。唐置潼津县,明设潼关卫,清为潼关县,民国时袭之。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必经...

  3、谭嗣同: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今湖南省浏阳市)人,生于顺天府(今北京市),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1865年(同治四年),谭嗣同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1870年(同治九年),谭嗣同五岁,时得重病,昏死三日,竟又奇迹般复活,故名“复生”...

  4、古诗: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


标签: 诗词鉴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