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诗歌全集分析顾城诗歌中的“寻我”情结

诗句网 299 0

顾城诗歌全集分析顾城诗歌中的“寻我”情结

  顾城这个敏感而脆弱的诗人,短暂的一生中都在追寻着“我”,这个“寻我”的过程也表现在其诗歌中。

  在《“无目的的我”――顾城访谈录》中,顾城对作者谈了很多关于他诗歌中出现的大量的“我”的内容,无论“自然的‘我’”,“文化的‘我’”,“反文化的‘我’”还是后来“无目的的‘我’”……这些都表明顾城在探寻与思索中苦苦寻求“我”,我是谁?我向何处去?我存在的意义……他诗歌中无数的“我”则可以看作顾城对于“我”,这个看似简单,实则饱含无限含义的词的特殊情结。“情结”,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主要是描述一组感觉和观念。这些感觉和观念相互关连,由于个人情绪中的重大伤害产生出来的”;“一个人在过去曾受到某件事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大的使他潜抑了它,把它埋进潜意识里去”。并且,它能“放出一种能量,影响周围的每件事物”。[1] “情结”是一种人身上独特的心理现象,它连接着过去,影响着现在,并且可能很长时间会伴随人一生的情绪、感觉或观念。顾城童年的乡间生活,少年的城市生活,成年的海外生活都成为他诗歌创作的灵感和动力源泉,转换与迁移使他的诗歌呈现一种不断的“寻”的过程,它不是某个时期的突然的顿悟,而是持续一生的思索。这是顾城这个敏感而脆弱的诗人对生命独特的感受。“寻我”,寻求个体生命意义,是顾城终身的情结。“我”总是在与“它”的关系中存在的。顾城对“我”的寻求,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 “我”与自然

  在与自然的关系中,顾城认为“自然的‘我’”,这个“我”与包括天地,生命,风,雨,雪,花……鸟,虫,兽等在内“我们”合为一体。这个“我”本身有一种孩子气,也有梦,希望和恐惧。……这个时期我写的诗比较自然,抒情,使我在对鸟,对世界,对自己说话。”[2] 这段话是顾城对自然中的“我”的诠释。他12岁与父亲来到山东农村,在那个远离尘嚣的美丽地方,他的诗心在与大自然最亲密的接触中被启迪,直到他回到城里,城市里的冷漠疏离,使他不能适应,此时的他就愈发怀念大自然,在自然之中,顾城更能成为自己。在他看来,人是自然的一员,并且和自然界的其他物种关系密切,互为邻里,所以对于自然,顾城是赞美的,咏叹的,他用自然编织他的童话与梦幻。我赞美世界,用蜜蜂歌,蝴蝶的舞,和花朵的诗……把全天下的;海洋、高山、平原、江河,把七大洲 :早晨 、傍晚、日出、月落,从生活中,睡梦中,投入思想的熔岩,凝成我黎明一样灿烂的――诗歌。――《我赞美世界》自然,是顾城这个童话诗人梦开始的地方,他的诗歌明确标识了他在自然中的“寻我”情结及其表现,为了“寻我”,找到自然之我真正的位置,满足高出于“存在”之外的精神上的满足,真正的贴近自然,顾城开始拒绝长大,并用儿童的视角来描摹他眼中的自然,他的童年主要生活在大自然中,自然的水土养育了他,构成了他与自然最直接,最亲切的联系。顾城用他神奇的笔,让我们在贴近童心的至善与纯美的同时,感受到他对心中自然的深情。

  首先,作者用儿童的语言、语调、口吻出现在《我的幻想》、《幻想与梦》、《生命幻想曲》等作品中,诗人用第一人称叙述着“我”,用的是似乎要离开顾城现时的年龄、身份、心态而沉入童年时空的笔调,既是过去时又是现在时,既是一个少年、成年的回忆,又更像一个孩子的陈述,成年人对温馨自然的抒情与孩子的童心童趣渗透融合到一起了,但更触目更动人的是“孩子”情趣的这一面。其次,是孩童般的思维、心理与行为。顾城拒绝长大,认为自己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他想以世界为家,以自由为生活,以理想为现实,以梦为诗,画下一个个彩色的梦幻的事物。顾城同样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大自然,孩子的世界是单纯而又直接的,小鸟、潮水、细雨、落叶……这些最直观的最简单的事物成为他的意象,这些直观意象的叠加与互动,洋溢着童心的无限乐趣,使之成为顾城诗歌中充满童话色彩的世界,也表达了顾城对大自然的倾心与亲近。

  顾城笔下自然中的“我”,生活在一个梦、诗、童话般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儿童特有的幻想、想象、感觉及灵感,这里有的是天真、稚气和单纯,它对照着、抵御着成人的世界,是顾城心境中“爱”与“恋”之所在。“爱”与“恋”是顾城在自然中寻的“我”的直接感受,同时也是顾城心灵的本我表现。

  二 “我”与社会

  不管是文化的“我”,还是反文化的“我”,都是顾城所处社会中的“我”。这使顾城更多的接触外部世界,接触社会,这些使他对世俗有了更多的了解。他想要为他人,为自己的痛苦鸣不平,但社会道德规律又使他止步不前。于是顾城将“自我理想”参与进来,以慰藉被压抑的痛苦。对于现实社会,顾城说“17岁我回到城里,看到好多的人,我很尴尬,我不会说话。人都在说一样的话,你说的不一样,他们就不懂,这里边好像有一个魔鬼,不是他们在说,是另一个东西。城市像一架机器,一个针,每分,美妙都让你服从它。我不能适应这一切……”[3]这段话表明顾城在城市中就是个“异乡人”,他在这繁华都市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也无所适从,所以社会中的“我”表现出一种异化的悲哀,一种绝望,一种孤独。

  顾城的诗对于异化的悲哀有两层含义,一是人创造了科技,创造了高度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然而这种高度的发达,却给人带来一种压迫感。其二是十年的文革动乱,那个令人窒息的岁月给人带来的精神压迫。我坚信,我目不转睛。/ 彩虹,在喷泉中游动,温柔的顾盼行人,我一眨眼――就变成一团蛇影。/时钟,在教堂里栖息,沉静的嗑着时辰,我一眨眼――就变成一口深井。/ 红花,在荧幕上绽开,兴奋得迎接春风,我一眨眼――就变成一片血腥。/ 为了坚信,我双目圆睁。――《眨 眼》诗中的“蛇影”、“深井”、“血腥”冷酷无情,没有人气,没有个性,只有毛骨悚然,胆战心惊,这便是“我”眼中世界的状况,活着的人的状况,我感到悲哀,一种阴森、霉烂、恶化的悲哀,一种恐惧,冰冷,残酷。血腥的生命顷刻化为乌有的悲哀。

  异化不只是带来了生之悲哀,还带来了生之绝望。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被摧毁。我在幻想,/ 幻想总在破灭;/ 幻想总把破灭宽恕,/ 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我的幻想》面对异化,面对绝望,我的幻想和美好的想象都在一步一步破灭,理想之国早已不复存在,人的灵魂开始慢慢变质虚无,我们再挣扎也无济于事,一切只有无奈接受,这便是绝望。面对这种绝望,他在自己的世界中幻想,寻找摆脱禁锢“我”的种种方法,但是这条路注定难走,顾城是如此的孤立无援,人与人不能相互理解,诗人就像一个流浪者,无人顾及,无法停靠,难以确定。面对孤独的生存状况,顾城虽然彷徨颓丧,悲哀绝望,但并没有失去信心。“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我”要用我的眼睛,我的笔,来寻找一条最适合于自己的路。

  对于由于高度文明发达带来的压迫、异化、孤独、绝望,顾城则是创造了一个与世俗社会对立的“彼岸”,把自己从这个没有人情冷暖,勾心斗角,冷漠疏离,伪善的地方抽离出来,站在大自然中冷眼看待那个冷酷的世界。对于诗歌社会中的“我”,顾城抛弃了自然中的简单、淳朴、直观的意象,选择更加抽象,更加沉重的意象,“黑暗”、“黑夜”、“石壁”、“破灭”这些意象带来一种空旷,带来一种忧郁与凄凉,这些都表现了都市所引发的复杂感情,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更不知道如何从这些错综复杂通道中走出去的感觉,与自然合为一体的“我”不同的是,社会中对于“我”的认识,是一连串的认识过程,是一种从中抽离回归自然之“我”的感觉。

  三 “我”与自身

  在认识“我”与自身的过程中,顾城逐渐认识到“我就是我”,当我思考“我”的时候,我已经不存在……对于我来说,“无我”就是不再寻找“我”,我要做的一切,但是我不再抱有目的。一切目的和结果让命运全排,让各种机缘全排。[4]在寻“我”的过程中,顾城逐渐认识到他陷入了一个矛盾中,这个矛盾是人生的主题,也是人生的一种客观事实,这既是本能与意识的矛盾,也是社会与自我的矛盾。顾城看到了矛盾,有了矛盾就有思考,在思考中顾城走入了“无目的的我”的世界中。这种“无目的的我”实则是一个难以驾驭,难以摆脱的“我”。

  “我”难以掌控,因为一切都由命运支配。命运又充满了虚无和荒谬,怎样克服命运对我的摆布?没有办法,唯一只有服从我,我行我素,无论命运如何,它只有通过“我”才得以体现。所以,命运无法驾驭“我”,我也不需要驾驭“我”,我只需要用“无目的的我”存在着,“无目的的我”是一种抽离,“无我”的“我”,“既是神,又是鬼,既是人,又是昆虫”,这显然是对人的“人本”地位的彻底解构,是一种接近死亡又无死亡可言的无为无不为状态,这也使得此时顾城的诗歌中充满了宿命的色彩和悲剧的韵味。他把诗歌当作宣泄自我的途径,用支离破碎的意象,片段性零星的句子,偶然性的词汇表现自我。我知道永世降临,并不悲伤/ 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 下边有海,远看像池水/ 一点点跟我的诗下午的阳光/ 人时已尽,认识很长/ 我在中间应当休息/ 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很长――《墓床》这首诗中顾城探讨了死亡,《墓床》中的死亡很安详,既不哀怨也不悲伤,死亡既是本能,也是一种永恒,“我”前往的是通向冥府的路?你就会发现死与生并无绝对的界限。所以死亡在诗人看来已经不是痛苦而悲哀的事情,只是行走疲惫后的休息,心里充满着渴望与期待,而人世呢?“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这样无奈的人生诗人已经疲倦,他渴望宁静与长久的睡眠。

  “无目的的我”是顾城在一生寻我的过程中最终的归宿,在这个“我”中,顾城曾经对于自身,死亡,两性,社会,做人,虚无产生的恐惧都消失了,这个“我”存在而不属于社会,它是顾城对于整个人生的思考与总结,这个“无目的的我”是顾城心中最纯净的“我”。总之,综观以上三个方面,寻求自然中的“我”,寻求社会中的“我”,寻求自身的“我”,贯穿了顾城的一生,并且充盈的表达在诗歌的各个方面,他们组成了顾城的“寻我”情结。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无目的:颜色-王东杰词:王东杰曲:王东杰一字符串染料全视野使自信心光明在任何情况下只有爱来去开始填补味道决定潇洒的走开的另一处冲这个小世界各地年轻的无限小的我努力工作努力如微风年仍然只参加走向独自走在遥远的海岸它的辉煌开始覆盖以星光追求不要害怕梦想天空的颜色不想后悔暗淡一字符串染料全视野使自信心光明在任何情况下只有爱如微风年仍然参加走向独自走在遥远的海岸它的辉煌开始覆盖以及星光追求不要害怕梦想天空的颜色不想后悔暗淡...

  2、全集:一般的,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通常记作U。数学上,特别是在集合论和数学基础的应用中,全类(若是集合,则为全集)大约是这样一个类,它(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所有的研究对象和集合。这个一般概念有一些精确的版本。最简单的可能就是,任意集合都可能是全集。当研究一个特定集合的时候,这个集合就是全集。若研究实数,则所有实数的集合实数线R就是全集。这是康托尔在1870年代和1880年代运用实分析第一次发展现代朴素集合论和集合的势的时候默认的全集。康托尔一开始只关心R的子集。这种全集概念在文氏图的应用中有所反映。在文氏图中,操作传统上发生在一个表示全集U的大长方...

  3、大自然:大自然(Nature)是指狭义的自然界。它是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即自然科学所研究的无机界和有机界。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长的基础。关于大自然——水、空气、山脉、河流、微生物、植物、动物、地球、宇宙等,都属于大自然的范畴;研究大自然的科学是自然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而这些科学的分支学科是非常多而繁杂的,如:生物科学又可分为微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三大学科;再而又可以分出分子生物学、细胞学、遗传学、生理学等;各学科交叉又会衍生出许多分支学科,如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分子结构生物学等。广义的大自然,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客观物质世界。...

  4、情结:情结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一群重要的无意识组合,或是一种藏在一个人神秘的心理状态中,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每个心理学理论对于情结的详细定义不同,但不论是弗洛依德体系还是荣格体系的理论都公认情结是非常重要的。情结是探索心理的一种方法,也是重要的理论工具。旧称情意结或情意综。《荣格智慧集》一书中写到:荣格最早提出情结的存在是在使用词语的联想测验进行研究时。后来在论及个体无意识时,他说:“个人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是由具体情绪色彩的情结构成,他们构成了心理生活的个体的、自私的方面。”通过对个人无意识的研究,荣格发现了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个体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可以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簇簇的心理丛,荣格将之称...


标签: 诗词鉴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