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文学评论 《梦文学与诗歌创造》 人中马-陈虚炎

诗句网 183 0

  “试图轻轻打开那道门,

  却不小心开了另一扇。”

  梦与诗的关系是如此微妙而紧密,以至于在文学创作中,诗化与梦幻常常被混为一谈。这种相似性即是内在的内容相关,也是外在的形式相似,所谓神形互通,味香一体,所以诗歌创作中,常见作者的梦中心曲,或者如呓语呢喃,这便是诗歌对梦的借鉴。

  梦文学的要旨,同样是文学创作对梦的借鉴。虽然梦文学的起源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但其发展,必然如同有机生命的肌肉,骨骼,形态结构对运动产生的影响造就了机械仿生学,梦的构造与解析在文学表现技巧上的运用,将成为梦文学理论的不可动摇的基石。而诗歌,是梦文学的一种最直观,也是可影响领域最大的一面,将会被梦文学广泛研究和借鉴,并将所得成果反馈指导诗歌的普遍创造。这是相当可观的一笔财富。

  探讨梦与诗歌的关系,首先最易注意到的就是内容的相似性。特别是朦胧诗的内容,是将情感经过伪装包装,修饰,重重嵌套而成,这与梦的构造原理是一致的。梦的表现核心只有一个,而却可以通过深入或浅显的“梦境”,也就是一定程度改变的“现实”而加以诠释。所谓“一个终点,通路多多”,如同探寻情感与欲望之迷宫,这也是诗歌解读的趣味所在。人的梦境有深浅之分,比如成人之梦与孩童的梦相较。试将孩童的梦做成诗篇,本身就有朦胧和抒情的效果。比如一次我孩子晨起对我讲述她的梦,她梦到和一群孩子(都是班上的同学)在云彩上玩耍,而“云彩“本身像一个大型游乐场,在其上可像蹦蹦床一样跳跃。可是她发现不能在同一位置反复跳,否则云层因不断削弱的厚度将不能承受她的重量而被“穿孔”,这样她就会从云彩上坠落下去。多么有趣的梦!而我发现,再过几天就是孩子渴望已久的秋游的日子。显然,该梦就是她对游玩活动的象征隐射。而这种象征非常浅显,却也对“现实”做了一定的包装,正好作为诗歌创作的有力素材。即便不改造和修饰梦的场景,完整的诗境(诗歌物境)与明确的情感象征(诗歌情境)已经充分可表达作者情思的意图。更为有价值的是,这种创作方式,因不是“胡编的诗”,所以无论埋藏多深,定然能挖掘和找到诗歌想表达的真实意向。事实上,也没有比“梦”更真实的诗了。

  上述例证也说明了,梦即是先验的诗。可以这样去理解:早在诗歌被创造之前,原始人的梦境中早就含有了诗歌构造的技巧。对于梦境相较现实更为碎片化和抽象的形式,也可悲诗歌创作所借鉴和利用。诗歌构造的形式,类似于逆向“造梦”,我们将要表达的主题以及情思,通过“幻化的物像”,一点点重新构建起来。这就需要对梦文学的解梦分析有所了解。尽管多数情况下,文学的修饰手段一定程度弥补了这种“造梦”的技巧,但并不完全。文学的外部修饰,只能起到隐藏的效果,正如迷彩服对森林作战的士兵,蜥蜴的保护色之类,然而对于诗歌整体“情节”的构架,却非运用梦的构造形式不可。

  另外,梦的呓语形式,或许也可作为诗歌创作的借鉴。语言风格的定向化的需求,向来是文学表现风格的追求。诗梦化了的呓语风格,是上天的馈赠,可以从任何体裁中去尝试,以探索利弊得失。过去就曾有好几次,梦中发现某某奇特风味的语言形式,犹如作曲家梦到一段优美的旋律,可惜醒来后尝试记录,却无论怎样也不能再现梦中的“韵味”。尽管没能记录下来,不过却也证实了偶发灵感创造新的语言风格的可能性——她并不是不存在,而是像林中隐藏的仙子,极难被发现而已。值得一提的是,在我看来,圣经的语言风格就是一类极难模仿的近乎呓语风格。另外还有一些文学作品,比如《撞车》,《发条橙》,《百年孤独》,以及顾城的诗,及尼采的许多著作中,富有天才的作者们也偶然发现或发明了某种特殊的语言风格,有些也接近呓语风格,这些常态下的“极小概率事件”或许真是上天的馈赠也说不定。

  梦是天然的文学指导,而梦文学就是文学对梦的“仿生学”。诗歌这种特殊的体裁形式,之于梦的借鉴是相当广义的。常说“酒助诗兴”,“醉梦诗仙”,以及尼采的酒神艺术观,究其本质,都是借梦(或者说潜意识)而创作的侧向理解,也证明了梦之于创作的重要性。酒精造成的迷幻状态,和梦境很像,甚至半梦半醒时,对艺术性强烈的非理性创作是极有助益的。很遗憾我并非嗜酒之徒,否则也能亲尝迷幻状态下创作的潜意识功效。不过,这种体验也可以通过别的形式弥补。比如说我经常在深夜快睡前酝酿诗情而作诗,或者早晨起床后,利用还未完全恢复工作的大脑思维一些工作上碰到的费解的问题,都取得不错的效果。

  诗歌创作的理论本是相当难求的。然而,得益于当代精神科学的发展对梦的解析与潜意识的认识和开发,使得研探“醉梦行诗”的机理得到了可能。潜意识是意识界的“暗物质”,其间蕴藏能量巨大,也存储着超乎想象的可供素材的信息量。所以,潜意识本身就是创作灵感的源泉地,对指导创作有着非凡之意义。对创作者而言,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梦文学,如何以梦文学的要旨指导创作,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相信如果能深入探究梦与潜意识与创作的关联,未来诗歌与文学势必能从中裨益良多。

  2018.9.14下午4时三刻于采荷租房完稿 陈虚炎

标签: 诗歌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