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定风波》能看出苏东坡是一个怎样的人?

诗句网 397 0

对苏轼来说,1082年的春雨,可谓是“天可怜见”。三月三的雨,看起来还不太小,但于踏青的苏轼而言,却是难得的放松的一天,同行者皆狼狈,于他则是切合心境,看着同行者狼狈: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从这首词来看,苏东坡的心境实在旷达,其潇洒姿态实在令人钦羡。其实苏轼在此地的心怀是颇不合意的,这份困苦,源自于他的肚子和嘴,“满肚子不合时宜,满嘴又臭又硬”,说他倒霉实在贴切。

三月三,其实并不温暖,看起来更似是倒春寒,若说下了一场雨淋在身上,想必不会太舒服,这便是同行者皆狼狈的缘故,但苏东坡不合时宜的爽了,却大半要归到酒水之上——喝高了,人自然也会旷达一些。北宋神宗初,王安石一力推行新法,史称“熙宁新政”,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官员集团的反对,苏东坡在这里面,本来是保持中立,却一个没弄好,搞出了个“里外不是人”的局面。

王安石得到皇帝支持开始变法的时候,苏轼人才四川眉山。王安石得到授权,全权掌控“制置三司条例司”,以方便新法的推行。王安石方面,搞出了如“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等九项新法进行推行。苏轼于公元1069年开始返回开封,于返回途中看到了一些新法的“反而效应”,所以虽然没有站在反派的立场,却对新法上了四个奏折给皇帝,让变法派以为他是反对派。

跟着迫害就来了。好在皇帝惜其才华,将他迁出京城,先在杭州做了通关,又在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做地方官近十年。这几年,苏轼可说是政绩卓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于密州战胜了蝗灾,于徐州率百姓抗了洪灾,功劳震动朝野。于是就惹来了以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为首的“变法派”的迫害,一个“乌台诗案”,几乎让优待文臣的宋朝斩了他——此时的变法派已经不是王安石在时那个为国为民的集团了,李定等人实是借着变法之名排除异己,苏轼这次实在九死一生。

苏轼因李定等人的迫害被贬到黄州,其实前途未卜,风吹雨打,实在萧瑟,那所谓“一蓑烟雨任平生”倒也潇洒,但更多的近于苦中作乐,或者说有股子破罐子破摔的意味。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穷途,死灰吹不起。

从这《寒食雨二首》来看,苏轼终于是“老实”下来了,他直承凄风苦雨的“萧瑟”,更叹“君门深重”,“拟哭穷途”,其心中对现实其实已经是非常地悲观。“乌台诗案”对其影响不可谓不大。

标签: 定风波黄庭坚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