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

诗句网 217 0

评《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

  在中国文化史上,汉魏六朝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非常特殊的时期。如果说先秦的中国社会文化更接近上古氏族社会的话,那么真正成熟完善繁荣并且封建化的中华文化,应该是在隋唐时期才真正成型。而从项羽乌江自刎天下归汉到陈后主被人从井中捞出华夏大地一统于隋这八百年时间,则是一个绚烂多彩而又曲折漫长的过渡时期。

  在汉魏六朝这段时期里,中国的思想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儒道两家思想在吸收了很多其他思想流派的观点主张并经过众多学者方士的发展推演之后,一个演变成了具有正统地位并且得到了历代君主毫不犹豫的支持和推广的思想理论系统,一个演化成了几乎能够涉足中国人生活中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枝节并且能够渗透到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之中的哲学思辩系统,二者都对中国后世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悠长的影响,直到今天;二是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与中国土生文化碰撞之后逐渐融合,发展成了独特而又绚烂的并且明显带有中国特色的东土佛学;三是本为楚王麾下统帅的刘邦建立汉朝之后,中国的黄河文明同荆楚文明进行了大规模的融合,北方的雅正质朴和南方的纵恣浪漫在汉魏时期很自然地结合在了一起,为中国诗歌艺术的形成和完善奠定了基础;四是经过多年的融合和厮杀,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在隋朝初年终于定型,并且终于形成了统一的、稳定的民族心理。

  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促成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以诗歌为例,中国的诗歌在汉魏六朝时期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从群体创作到文人创作,从四言到五言七言,从质朴刚健到情采并茂的发展历程。同时,诗歌鉴赏和音律技巧等方面的革新也很好地促进了诗歌的发展。从汉乐府到古诗到建安正始文人诗,从玄言诗游仙诗到山水诗新体诗,汉魏六朝诗歌艺术在探索中在整合中发展,成为了唐宋两代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的前奏。

  因此,汉魏六朝诗歌虽然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尚不能与唐诗比肩,但是在诗歌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却绝对不能忽视前者在诗论领域中的重要地位,要学诗,唐诗要学,魏晋六朝诗更要学。

  最近读了沈文凡先生主编的《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感觉自己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加深了好多。以前读书的时候学习汉魏六朝诗歌,主要参考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国历代诗歌选》,后来又学习了上海辞书出版社的《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这两本书不能说不经典和权威,但是看到了沈先生的《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这本书后,仍然禁不住要为沈先生叫好。

  首先,从本书的选篇角度来看,沈先生可谓独具只眼。

  夫三百,大数也。传说《诗》本有三千首,后来经过孔子删节编订,才成为后人代代吟诵并奉为诗学第一经典的《诗经》。它的篇目,便是三百零五首,所以诗经也称作“诗三百”。因此,后人辑收某一时期诗词作品的时候,常以三百为限。而实践证明,“三百”之数也恰恰能够科学地概括一个时期的创作成就,《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都被后人视为最规范和精炼的诗词总集。诗集所收诗篇多于此数,常常会显得繁冗不齐;少于此数,则容易忽视一些颇能反映当时诗歌创作实绩的作品。

  但是汉魏六朝八百年间诗歌却罕有以三百为限的总集。《中国历代诗歌选》所收诗歌数目不及三百,南朝众多诗人的诗歌都没有收录;《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则收录九百余首诗歌,卷帙浩繁,诗作甚多。沈先生的这本《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可以说是第一本能够从近两万多首魏晋六朝诗歌中慧眼独具地精选出三百首诗歌的集子。没有深厚的功底和独到的眼光,是不能做到这一点的。

  萧统生于齐梁之间,其时诗人多重词采,以形似为上品,因此倍受后人推崇的陶渊明仅被时人列为中品,《文选》中所收的陶诗仅有八篇,远不及陆机谢灵运等人。王士祯标举神韵,他的《唐贤三昧集》大力推崇王孟,决口不提李杜。而金人瑞则仅仅把庄骚史杜水浒西厢列为“六才子书”,名振一时。可见,看一个文学家如何遴选臧否增删前人作品,常常能体会出他的基本文学观点和评判作品优劣的准则。

  我将沈先生所选三百篇汉魏六朝诗和其他选本作了一个比较,感觉沈先生在遴选评判这个时期的作品的时候,主要强调两点:1、在推举那些凸显当时诗歌创作最高成就的作品的同时恰到好处地关照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2、对诗歌的传承性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一书可以说把后人公认的汉魏六朝这个时期之中最优秀的作品尽收囊中,名家名诗无一孑遗。但是这些作品尚不能充分展示当时诗歌创作的整体成就。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一书中,宋代仅选了康乐明远诗,梁代仅选了吴均何逊和本应算作北朝诗人的温子升诗。这样就使得这本集子略显枯矍,学诗者仅得名篇而难以对整个时期的诗歌创作形成完整客观的印象。

  而沈先生在收录汉魏六朝诗歌的时候则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每个朝代和时期都收录了相当一批诗作,虽然在比例上仍然以名家作品为主,但是很多不为后世所重却名显于当时的文人作品却也被收录了进来,这一点在南朝诗歌的选摭上表现的尤其明显,鲍令晖汤惠休范云丘迟庾肩吾萧纲等等众多文人的诗歌作品终于能被选入集中。虽然大谢小谢鲍照庾信诗歌为当时之冠,但是没有对前者诗作的了解,怎么能真正领悟六朝的整体诗风?

  此外,沈先生的选篇脉络也非常清晰。汉代楚歌、乐府和古诗都在《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一书中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就连苏武李陵诗也被大量收录。这些作品虽然在成就上不能和后世很多作品比肩,但是它们在六朝时期颇为后人所重,并且成为六朝很多诗作的直接源头,它们的选取,使得这本书在一开始就显得有根有据,脉络清楚。至于魏晋六朝诗歌,沈先生则非常注重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或者与前代诗作有明显联系的作品,文人古诗、乐府、新体诗,咏怀诗、山水诗、田园诗、应和诗都大量出现在书中。只有板滞枯燥的玄言诗和浮糜绮艳的宫体诗在成就上和在传承性上不及前者而被收录得不多。详观书中所选六朝诗歌,或悲壮或精细,或富丽或悠扬,人们已经能从中看到唐诗的影子。编者们也能够在诗歌评析中适时提醒读者关注一些诗歌和唐诗的联系。

  可见,沈先生在此书中开诗论家之先,在浩如烟海的汉魏六朝诗歌中精心遴选出的三百首诗歌,既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当时诗歌创作成就,又潜移默化地向人们展示了一条诗歌发展的线索。

  其次,在体制安排上,本书也独具特色。

  纵观历代的诗集文集,在选篇择句之外,常常可见编纂者的注释和评说,有时还能集众家之解,这对读者的学习理解,非常有帮助,对于诗歌研究者来说,也算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比如朱熹作注的《诗经集解》,有注释有正义,还有参照了其他评论家观点的适当发挥。因为此书的完善规范,明清两代都把此书作为钦定经典,而民间学诗也以此书为尚。大凡有注有评的诗集文集,无不为历代学子所重,流传甚广,广为传阅。

  “五四运动”之后,文言渐没,白话勃兴,在解放后白话已经统一了口语书面语,文言只能出现在故纸堆中。但是白话同文言在语法词汇甚至读音上都有一定程度的隔阂感,当代学子们要学习古诗,比之前人更加困难,更需要借助于注释评说。因此,现当代诗论家们常常以白话和普通话为古诗作注作评,近年来此类书籍更是层出不穷,“鉴赏”系列、“选注”系列、“评说”系列的出版,都极大地方便了读者。

  但是,现在市面上所出版的诗词鉴赏类书籍,或者有注无译,或者有译无评,能像沈先生这部《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一样集译、注、评析于一身的诗集,在全国都还是第一部。有注无评,让人只能读其诗,不能得其旨;有注无译,对于广大初学者来说,学起诗来总觉得“隔着一层”。而沈先生这部书,诗旁有译,让人对诗意一目了然;译后有注,让人对一些典故僻语加深了印象。译注之后的简析,则让人更加深了对诗歌背景手法艺术效果的认识。很明显,这样的设计,既能方便初学诗歌者早早进入角色直窥门径,也能给诗歌研究者提供一个很好的借鉴参考之资。

  目前已经出版的诗歌鉴赏评析类的书籍中,能够对古代诗歌给予译文的本来就很少,不像对古代散文的译析那样多。这是因为诗歌本身不是那么容易翻译的。且不论对诗歌的意境含义和深层体验的体悟决非易事,就说把一千年以前的文人们所作的诗歌翻译成与文言文在语法词汇甚至读音都有很深隔阂感的现代白话文,本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清末著名的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曾说过:“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故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矣。”严先生翻译书籍更强调“达”,即以意为主而不拘泥于原文字句,所以他翻译的《天演论》多有自己的主观发挥,与原文相乖甚远。然而诗歌翻译则绝对要求三者并重,既要求字词翻译准确(信),又要求能够深入挖掘而不限于字面的表层含义(达),同时还要求译文能保留原句的特色和优美凝练的整体形象——这是由诗歌本身的特征决定的。诗歌很少流于浅俗,往往在简单的字句中蕴有深意,其文精炼优雅,其旨深邃悠远。因此,对诗歌的了解和体悟没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是不能做到“信达雅”地把古诗翻译成白话文的。

  翻开《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我们可以在每首诗的旁边看到译文。这些译文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除了个别乐府诗之外,几乎所有诗歌都做到了同一首诗之内每句译文都字数相等,显得非常齐整工致。细细看去,我们还可以发现译文中的语言都非常优雅精确,本身就非常富有诗意。最后我们来欣赏一下沈先生对汤惠休《白纻歌》一首诗的译文:

  原文:

  少年窈窕舞君前, 少女美丽多姿飞舞你跟前,

  容华艳艳将欲然。 容貌鲜艳如爱情之火点燃。

  为君娇凝复迁延,为你娇媚凝眸却徘徊不前,

  流目送笑不敢言。靠目光传情娇羞不敢直言。

  长袖拂面心自煎,长袖掩面自受痛苦与煎熬,

  愿君流光及盛年。内心祷盼赏爱能在青春年。

  诗一般的语言,齐整的句式,再加上对诗意的深层体验,使得诗歌的译文严整而又灵动,精准而又优雅。

  再次,书中对诗歌的评析体现了编者们高度的艺术功底和诗歌鉴赏水准。

  《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一书因为受到篇幅限制,所以每一首诗的评析都写得不多,不能像《鉴赏辞典》那样为每一首诗做出洋洋洒洒长达数千字的评析。但是,前者的评析虽然很短,对执笔者的要求却更高,因为,它要求诗论更加精炼得当,能够在短短几句话中,既能清晰地解释诗意,同时还要能够体现出笔者的审美倾向。

  通观本书的诗歌评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异之处:1、并不过分展开,而以解诗为主,在深层次的问题上点到为止;2、审美观点博采众长,但是又不拘泥于一家,常常能发现各家对一些诗歌理解上的出入和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3、解诗时注重从“接受”角度对诗歌进行点评,着力勾画诗歌给人的视觉听觉感受和心理触动,属于一种“以人为本”的批评鉴赏方法。

  中国自古便有“微言大义”的先例,短短一句话便能概括春秋时期一场错综复杂并且规模宏大的战争而且能暗含褒贬,区区“思无邪”三个字便能总蔽卷帙浩繁的诗三百。这一方面是由汉语言独特的表形特征而塑造的强大的概括性凝练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国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文人们的思考和创造。因此,用汉语言表达一个观点说明一个问题,既可以洋洋洒洒地用千言万语铺张骊采,也可以画龙点睛地以寥寥数语一言点破。古人对那种精炼而又传神的论语非常称赏,形容它作“一字千金”。

  因而,《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一书的学术价值并没有因为篇幅短小而有所减少。每一篇评析都紧紧围绕诗歌进行评述,先用短短几句话勾勒出该首诗歌的背景,然后以联为单位,着重于描摹每联或若干联在诗中所制造的各种感受,由此而引出对全诗的总体评价。整篇评析用语简约而精准,优雅而又不过分展开。在涉及到一些在艺术赏析领域中属于比较深层次的话题的时候,往往用一句话便直达其旨,让人一目了然。如沈先生在评谢眺《入朝曲》时,在分析了诗句的视觉效果和心理作用之后,仅仅用了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谢眺诗说‘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本诗即是一例。诗工于发端,造语精丽,艳韵英秀,直开唐诗妙境”两句话,便为该首诗的艺术价值给出了准确而又凝练的评价,也可谓一字千金了!

  在审美观点上,本书并没有拘泥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机械地按照一些权威选本去评诗。编者们在写评析之前,曾详读了各种诗评,并根据自己的审美体验,综合各家之长而去他人之短,为汉魏六朝三百首诗做出了自己的评价。本书中的评析篇幅虽短,但是在很多篇评析中我们都看到了一些非常有价值但是经过了编者们精心筛选过的的历代诗论家的观点,体现了本书编者们治学的严谨。

  而最能体现编者们做学问的严谨性的,应该表现在那些在多方考察资料之后,得出与那些权威的本子不同的结论的诗论上。在汉魏六朝众多的诗歌当中,名家名篇已经被人充分研磨忖度,对绝大多数诗歌的看法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分歧了,但是对一些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并不是非常重要的诗歌,则评析起来最容易出乖误,要做出最科学最客观的评析,就要看诗论家的功底和眼力了。以柳恽《江南曲》为例。有的本子认为该首诗是一篇闺怨诗,该结论当是出于唐诗研究的体验。因此那篇评析将“归客”和“故人”解为外出不归的丈夫和独守空闺的妻子。但是从全诗来看,如此解法还是有些滞涩,总感觉此解不通。而沈先生在评此诗时,则敏锐地察觉到,该首诗并不是在暗喻闺怨,而仅仅是一首表达他乡之嗟的抒情诗。这样理解,才能疏通文义。可见,解诗时不应一味求“深意”而忽略对诗人当时心态和感受的考察,否则就是自套枷锁了。

  刚才提到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了一个论诗的基调问题。中国诗论界自古就有“质”和“文”之争,推演开来,便是“诗歌应该以理为宗还是以人为本”的问题。以理为尚,则强调“温柔敦厚”,“为事而作”,表现在诗论上,则说诗务必提炼出大道理,否则该首诗便遭到贬斥;以人为本,则重视词采的展现情感的宣泄,“浮天渊,濯下泉”,宇宙万物都不应能阻遏人思想感情的变化。两种观点此消彼长,争锋不已。事实上,诗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诗歌创作的动力是人的主观情感。道与理可以与诗歌创作结合,却不能像个枷锁一样限制诗作,更不应该影响诗论,似汉儒那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似理学家那种弃文求质压制情感,都是诗歌评析所不可取的。

  因之,《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一书并没有过多局限于理论的提炼和升华。它一方面着重分析诗人在写诗时候的主观感受,包括诗人的身世、体验、想法,并以此为基础来分析诗句。另一方面,编者们特别注意描摹诗歌给读者造成的视觉听觉印象,继而评析诗歌在心理上给人的触动,由此而让读者自己去形成对诗歌的认识。至于一些理论上的内容,因为感性上打好了基础,则理性上点到为止,让读者自己去体悟。如此解诗,完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路,既顾及作者当时的感受和心境,又关照读者此刻的感觉和体验,充分尊重了读者对诗歌的“接受”,而不是那种把自己的理论强行塞给读者。

  要之,《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选篇精当,译文雅达,有译有注有析的体制安排开了诗论界之先,而又在有限的篇幅中对诗歌进行了准确而又凝练的评析,并且在整本书中暗含了对诗歌发展传承规律和以人为本的美学宗旨的体悟,配以优美清新的文笔,简核精准的注释,是一部既能够让初学者迅速地理解诗意,又能给研究者提供颇具学术价值的参考的好书。

标签: 宋词三百首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