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漫谈

诗句网 167 0

  在诗歌创作中,我感到在表达深沉低迴的情感时,古典诗词总是比现代诗更耐人寻味。 这个区别就如同红葡萄酒与茅台的区别一样。 三杯红酒不能让我酣醉,但一口浓香的茅台总是让我酒入愁肠,一滴就能让我沉醉。 毕竟啊,是更纯厚的东西呀!

  而在古诗词中,我又特别偏爱词曲。大概是因为词更有抑扬顿挫的音乐感吧。词曲不仅有错综复杂的韵律,而且句式长短参差,比格律诗更不受限制。把宋词和现代诗比较了一下,我有一个体会。宋词里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这些词:秋水、小楼,轩窗,春梦,笙歌,东风,西风,梧桐,落絮,残粉、天街长亭,红绡罗裙,柔香幽素。动词常用的是沉魂,怅望,病酒,醉别等等。光是这些字就让人惆怅半天了,好像中文字里所有温柔、哀伤的都让宋朝人拿去填词了。就是稼轩、东坡这样的豪放派,一写词,再刚强的男人都好像拿不动大刀长矛,更不会去骑马射雕了。难怪宋朝要偏到江南去了。这些字词放到现代诗歌里,就有些错位。台湾当代几个诗人的现代诗里还有一点唐诗宋词的蕴味。

  清代的朱孝藏编《宋词三百首》是我高中时的最爱。为它作序的老先生况周颐还是我们祖上的本家人,所以记得这样清楚。当年最喜欢的是吴文英的词,因为同学都没听过这个词人,就把他的24首都背过了。小小的年纪,最喜欢的是他说:漫相思,弹入哀筝柱。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宋词三百首》一开篇就是亡国皇帝徽宗哀伤的咏叹:“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燕山亭《北行见杏花》)真是凄惨啊,堂堂一个宋王朝的皇帝被金人掳去,坐在囚车里,见到路上开的几朵杏花,恍惚中以为是蕊珠宫女的香艳妆容。你看,如果一个皇帝都写这样哀哀戚戚诗词的时候,百姓作亡国奴的日子就不远了。徽宗皇帝还算是个货真价实的“艺术家”,他创造了书法中的“瘦金体”,一种秀丽纤细的笔法。他还擅长工笔的花鸟画。看来让艺术家当一国之君非常危险,希特勒就是另一个例子。他是一个很有天分的艺术学校的优等生。三百首宋词里,基本上找不到一首喜气洋洋的词,可以说一整本宋词选就是靡靡之音的大总汇。

  宋朝一定是中国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词里面描写的宋朝男女个个能诗擅画。场景不是舞榭歌台上的夜夜笙箫,就是香闺软榻上的被掀红浪。大男人没有了尚武的精神,天天倚红抱翠,缠绵于枕第之间。那是个相思成灾的年代啊,男人不以骑射为业,却整日沉溺于软玉温香的怀抱之中,在伤春悲月的小调里惆怅,没有一点刚阳正气。这从北宋开始就已经初现端倪。一路从张先、晏殊、柳永开始,词曲越来越香艳,越来越萎靡。可以想见当时全国上下是一派什么样的情形!只有一个人,一个女人却唱出了高亢的千古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的刚烈英武,要令多少须眉男子生出愧色!当一个国家只有女人出来的时候,亡国就近在咫尺了。

  宋词的哀伤情调在清朝又有复苏,在这其间纳兰性德可说是宋词婉约派的隔代传人。纳兰是我非常喜欢的词人,曾有人揣测他就是贾宝玉的原型。也有人说他是明朝汉人的后代,所以血液里流的是国亡家恨的万千愁绪, 骨子里满满的都是衰败的王孙贵族的哀伤。纳兰是一个真性情的男子。他的真诚专情表现在多方面,他极重友谊,对朋友情深意厚。他给亡妻卢氏写的悼亡诗有30多首,一年里就有好几首给她。不像苏轼十年了,才写一首,更不像毛,40年后才有《蝶恋花 》。纳兰英武潇洒是个美男子,死的时候才31岁,也许是情伤太重吧。

  中国古时候的的鳏夫发誓不娶的可能极少,有的话也是因为娶不起新的。要不然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一部《烈男传》?不过有几位文人倒还算是情意绵绵, 纳兰是最纯情守节的一个,我喜欢的是他的第一首悼亡诗: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

  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

  忆生来、小胆怯空房。

  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

  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

  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

  怕幽泉、还为我神伤。

  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分愁香。

  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难禁寸裂柔肠, 我倒是体会过好多次。翻江倒海一样地吐,哭得,吐得肠子要出来。还有就是胸口疼,心一抽一抽,疼的地方摸也摸不到,只好让全部神经麻醉,麻醉到不省人事……

  写词的人好像命都不长。而写出好词的除了盖世英雄之外,好的词人似乎都经历过家仇国恨,妻离子散的悲剧。 看来为要保命,还是少写几首词为好,写一首,减一年的寿。大约这词里呀,藏着千年的悲魂曲,哀婉的灵魂招之即来,挥之不去。一沾上了,就萦绕不绝。信不信由你。

标签: 宋词三百首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